当前位置: 首页 > 休闲 >
博物馆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全国60多家博物馆齐聚四川博物馆热议 世界热推荐
2023-04-22 06:04:31   来源:川观新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当城里的市民可以随时就近在博物馆里徜徉,博物馆走进乡村里的“最后一公里”又该如何打通?博物馆对乡村振兴,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4月21日,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暨“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博物馆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在四川博物院举行。这场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博物院承办的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6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社会企业的90余位代表参加。大家在会上纷纷展开头脑风暴,为博物馆助力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博物馆,在公众印象中主要存在于城市之中。面对我国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等、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服务不便利的客观现实,博物馆除了服务于城市群众,还能否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更多样化、更高质量的文化内容?2010年,四川博物院成立了“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希望能把文化带到广大基层。在创立之初,主要依靠几辆厢式货车运送、展出文物。2012年,四川博物院引进展览车充实流动博物馆队伍,切实把文化送到了广大基层百姓中间。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长会议同意四川博物院为牵头单位,筹备成立了流动博物馆专委员会。

流动博物馆专委会从2016年成立至今,为我国流动博物馆事业良好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各成员单位围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主题整合利用地方基层文化资源,加强博物馆与学校、部队、农村、社区、企业的联系,深入基层,为乡村百姓、社区居民、部队官兵、企业工人、院校学生等送去了丰富多样的精彩展览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专委会迄今举办的不同形式的流动文化服务两万余次,惠及百姓1500余万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据介绍,目前全国流动博物馆已形成多种模式。有的以数字形式输入进社区、进校园为主的博物馆文化知识课堂,有的则以车船为载体,配套展板、文物真品及复仿制件进行展览,并围绕展览开展相应文化活动。有的则通过举办临时展览巡展,实现展览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巡回展出,实现博物馆资源的输出,更有甚者将“流动”的概念再进行延伸,通过多馆联合办展、组织活动和培训、技术和管理帮扶等,实现人、财、物等要素的“流动”与共享。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第一届流动博物馆专委会秘书长谢志成表示,流动博物馆的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条文物利用路径,通过博物馆走出院墙,为广大百姓解决“去博物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满足基层百姓的文化诉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基层的一种重要举措。

作为带头推出大篷车博物馆的四川博物院,近年来也不断创新工作途径。不仅在巴中、达州两地建立流动博物馆分馆、在叙永县建立流动博物馆流动分站,进一步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延展性和覆盖面,还实行资源流动,大馆带小馆,创新合作模式。截至目前,四川博物院的流动博物馆已走遍四川47个市州县共计122站,惠及180余万人。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流动博物馆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又该怎样大展手脚?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第二届流动博物馆专委会主任委员钟玲介绍,未来将着力于扩大流动博物馆的“流动”空间,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同时整合资源,推进大馆(省馆)带小馆模式。钟玲认为,流动博物馆既要有馆内资源向公众的流出,也包括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向博物馆的流入,双向奔赴,使文物活起来。各会员单位进一步扩大“流动”空间,建立但不限于车辆、轮船、飞机、候机楼、地铁上的流动博物馆,打造无边界的博物馆,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博物馆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此外,通过共建馆际项目,一个主题多馆联动,让主题策划的展览、课程和文化艺术活动在不同博物馆之间“流动”起来。充分发挥专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单位的人才、馆藏资源优势,通过在所属省、直辖市发布共建馆际项目的形式,在展览流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流动、教育流动、人才流动、学术流动,解决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的问题,实现各要素配置整合,促进基层文化发展。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治理指导处处长司开元则在研讨会上强调了在打通博物馆到乡村最后一公里时,建设乡村博物馆的重要性。他以新津天府农博园中华农耕文明馆为例,强调博物馆可以收藏、保管传统农耕文明的物质遗产,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记录传统农耕文明的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下传承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阵地。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生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